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封荆国公。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和改革家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曾巩一起被称为“唐宋八大家”。
王安石出生于一个地方官家庭,自幼聪颖过人,庆历二年(1042年)他成为了进士第四名,并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。他历任多个地方官职,包括扬州签判、鄞县知县、舒州通判等,政绩显著。在神宗熙宁二年(1069年),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,次年拜相,开始主持变法。由于守旧派的反对,他在熙宁七年(1074年)首次罢相,但一年后再次被起用,不过不久后又辞相,退居江宁(今江苏南京)。
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,他的诗歌风格遒劲清新,散文雄健峭拔,词风高峻,是唐宋时期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。他的著作包括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,对后世的宋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王安石的改革主张旨在改变当时北宋的“积贫积弱”局面,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,包括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、强化中央集权等,这些改革措施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,并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。
王安石的政治生涯虽然波折,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文学成就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被后人誉为“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