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大熊猫的资料如下:
学名与别称
学名:Ailuropoda melanoleuca
别称:大猫熊、竹熊、银狗、洞尕、杜洞尕、执夷、貊、猛豹、猛氏兽、食铁兽
形态特征
体型肥硕似熊,丰腴富态,头圆尾短。
头躯长1300~1650mm,尾长180~220mm。
体重80~120kg,人工饲养大熊猫最重可达180kg。
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,黑色部分包括鼻吻端、眼圈(呈“八”字排列)、两耳、四肢及肩胛部,白色部分包括头颈部、躯干和尾。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。
生活习性
大熊猫主要栖息地为中国四川、陕西和甘肃的山区。
它们生性孤僻,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。
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,但主要以竹子为食,偶尔也会吃玉米秆、幼杉树皮等。
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,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,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。
繁殖与保护
大熊猫的繁殖力很低,一般每胎产一仔,有时可产两仔。
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。
大熊猫在野外种群数量较少,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。
中国已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,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。
文化与象征
大熊猫被誉为“活化石”和“中国国宝”。
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,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。
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,频频出访世界各国,成为许多国家的动物园的“贵宾”。
其他信息
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:黑白色、棕白色、白色。
科学家认为大熊猫的祖先与熊的祖先相近,但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,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,代代相传,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。
这些资料详细描述了大熊猫的生物学特征、生活习性、繁殖情况以及其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保护现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