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化常识涵盖了许多方面,包括节日、礼仪、称谓、历法、职官、地理、音乐、科举制度、宗法等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古文化常识:
节日
元日:农历正月初一,也叫元旦,今多称春节。
元夜:即上元之夜,农历正月十五,又叫元宵,是赏灯节。
寒食: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。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,寒食过后重新起火,叫新火,习俗有乞新火,踏青,插柳等。
端午:为纪念屈原投江,有吃粽子,赛龙舟等习俗。
七夕:七月初七为女儿节,七夕节。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,又有妇女“乞巧”的习俗。
重阳:农历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日月皆逢九,故又叫重九,赏菊佳节。
社日:农家祭社(土地神)祈年的日子。分春社,秋社,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。
伏日:夏至三伏,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。
腊日: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,是古人腊祭的日子,现俗称“腊八”。
至日: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,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古人认为“冬至一阳生”是节气的起点。
礼仪
三从四德: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。三从:未嫁从父,即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四德: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。
婚礼:女子出嫁叫“归”,回家省亲叫归宁,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。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“六礼”。
丧葬、祭礼:天子死叫“崩”,诸侯死叫“薨”,大夫死叫“卒”,士死叫“不禄”,庶人死叫“死”。古人丧葬有棺有椁(外面的套棺)。装尸之棺叫“柩”,死人入棺待葬叫“殓”,停棺叫“殡”,埋棺如穴叫"葬"。在丧礼中,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,有“斩衰”“齐哀”等五服之说,丧服又统称“缞绖”。
历法
古代历法包括纪年法、纪月法、纪日法、纪时法。
职官
封典、封禅: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。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。
地理
北面、南面、东向:古代朝堂,君主南面而坐,臣子北面而拜,故君王称南面,臣子称北面。如“室坐则东向为尊,南向次之,北向为卑,西向最下”。
音乐
丝竹:古代对音乐的称呼,丝指弦乐器,竹指管乐器。
科举制度
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,通过考试选拔人才。
宗法
三纲五常:三纲指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,五常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这些古文化常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、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,了解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