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字经》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读物,全文如下:
```
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
苟不教,性乃迁。教之道,贵以专。
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。
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。
养不教,父之过。教不严,师之惰。
子不学,非所宜。幼不学,老何为?
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义。
```
下面是每句的解释:
1. 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
人出生之初,本性都是善良的,人的天性本来差别不大,但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不同,人们的习惯和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差异。
2. 苟不教,性乃迁。教之道,贵以专。
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,人的善良本性就会变坏。教育人的方法,最宝贵的是要专心致志。
3. 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。
举例说明,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好的学习环境,三次搬家。孟子逃学时,孟母甚至割断织机上的布来教育他。
4. 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。
窦燕山教育儿子们很有方法,他培养出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,并且都成为了有名的人物。
5. 养不教,父之过。教不严,师之惰。
如果只是供养孩子,而不教育他们,那是父母的过错。教育不严格,那是老师的懒惰。
6. 子不学,非所宜。幼不学,老何为?
孩子如果不学习,那是他们不适宜的行为。年幼时不学习,到老年又能做什么呢?
7. 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义。
玉如果不经过雕琢,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。人如果不学习,就不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理。
以上解释基于传统理解,旨在帮助理解《三字经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