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城计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一则著名故事,发生在公元228年。主要讲述了蜀国丞相诸葛亮在错用马谡失去战略要地街亭后,面对魏国将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逼近时,如何巧妙地利用心理战术,使司马懿怀疑有埋伏而撤军的故事。
起因:
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去街亭,魏将司马懿乘胜追击,率15万大军逼近西城。
计策:
诸葛亮身边无大将,城中仅有2500名士兵,面对强敌,他决定采取心理战术。
执行:
诸葛亮命令隐藏所有旌旗,士兵原地待命,不得私自外出或大声喧哗。打开城门,每个门上有20名士兵扮成百姓,洒水扫街。诸葛亮本人则披上鹤氅,戴上纶巾,携琴到城楼上凭栏而坐,焚香弹琴。
结果:
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,见到这一幕,不敢贸然进攻,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。司马懿亲自前来侦察,看到诸葛亮弹琴,城门内外有百姓洒扫,怀疑有伏兵,决定撤退。
撤退:
司马懿命令军队撤退,并对儿子司马昭说诸葛亮生平谨慎,不会冒险,因此认为城中有计,遂下令全军撤退。
空城计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冷静,以及他对司马懿性格的了解和精准的判断。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,象征着虚虚实实、兵无常势的策略思想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