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愈,字退之,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和政治家,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早期经历与科举考试
20岁:赴长安考进士,三试不第。
25岁:中进士。
28-32岁:先后受到两位节度使的推荐,初设官场,两入幕府成为地方公务员。
官职与仕途
36-49岁:任监察御史,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,请减免赋税,贬阳山令。宪宗时北归,为国子博士,累官至太子右庶子。
50-57岁:先从裴度征吴元济,后迁刑部侍郎。因谏迎佛骨,贬潮州刺史。移袁州。不久回朝,历国子祭酒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京兆尹等职。
晚年: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
文学成就
古文运动: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。
作品:著有《韩昌黎集》四十卷,《外集》十卷,《师说》等等。他的作品主题广泛,包括诗、文、赋等多种文体,其中以《祭酒文》、《师说》、《进学解》等最为著名。
思想与哲学
道统观念:韩愈是中国「道统」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文学理论:他强调文以载道,文道合一,以道为主。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,并博取兼资庄周、屈原、司马迁、司马相如、扬雄诸家作品。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,坚持词必己出、陈言务去。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,提出养气论,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。
政治主张
天下统一: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,反对藩镇割据。唐宪宗时,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。
反佛:因谏迎佛骨,韩愈被贬潮州,后迁袁州,任袁州刺史期间,政绩卓越,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。
韩愈在各个年龄段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官职和文学成就上,还在于他对唐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尤其是古文运动的推动,使得唐代文学有了全新的面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