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人地协调观、综合思维、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。
人地协调观:
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。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和发展问题,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,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,必须尊重自然规律,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。
综合思维:
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。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,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,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,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。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,全面、系统、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,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。
区域认知:
指人们运用空间-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。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,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、不同类型、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,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。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,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,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。
地理实践力:
指人们在考察、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。户外考察、实验、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,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。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、感悟、理解地理环境,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,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。
这四大核心素养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高中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,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、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,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