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是老子创作的一部哲学经典,全文共有五千多字,分为81章。以下是一些章节的原文及其译文:
第一章
```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
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```
译文
道,可以说出来的,就不是永恒的道;名,可以叫出来的,就不是永恒的名。
无,是天地原始的名字;有,是产生万物的名字。
所以常从“无”中,去观察道的奥妙。常从“有”中,去观察道的运行。
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,只是名称不同。都可说是含义深远。深远再深远,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。
第二章
```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
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```
译文
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;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。
所以,有和无互助产生,难和易互相促成,长和短互相包容,高和下相依而存,音和声相互陪衬,前和后相互照应——这些“名”相反而相成,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。
因此,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,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,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,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,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,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。
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,所以他不会消逝。
第三章
```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
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
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```
译文
不推崇有才能的人,免得人民竞争;不珍视难得的货物,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;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,使民心不被扰乱。
因此圣人治理天下,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,吃得饱饱的,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,身体棒棒的,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。
第四章
```
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
渊兮,似万物之宗;湛兮,似或存。
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```
译文
道就像一个空虚的容器,虽然使用它,它却不会耗尽。
它深邃得仿佛万物的根源,又清澈得似乎存在。
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嗣,仿佛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。
以上是《道德经》部分章节的原文和译文,建议阅读时结合注释和译文,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哲学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