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应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,并做出以下努力:
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
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,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。
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,推动社会全面进步。
转变经济发展方式
取得重大进展,实现两个“倍增”,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。
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,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,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。
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
促进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。
工业化基本实现,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,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,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。
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
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,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。
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,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。
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
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实现,人民生活水平全面、普遍提高。
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,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。
促进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
就业更加充分,收入分配差距缩小,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。
扶贫对象大幅减少,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。
完善社会保障体系
社会保障全民覆盖,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,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。
实现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。
确保社会和谐稳定
人民安居乐业,社会和谐稳定,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。
加强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
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,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。
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,增强发展的协调性、包容性和可持续性。
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
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,坚持党的基本路线。
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、精准脱贫、污染防治的攻坚战。
通过以上努力,我国将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,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。